广告管理-1170PX*80PX
广告管理-770PX*90PX
当前位置:主页 > 看相算命 >

德惠市民间习俗

  • 看相算命
  • 2022-02-27 10:16
  • 指迷居士
广告管理-720PX*80PX
一、德惠过节风俗  
日历的作用,主要是记载时日、规则计算时间的规范。人类历史上,主要构成了阳历和阴历两种历法,它们分别根据太阳运转和月亮运转而记日。我国古代运用阴历,以月亮绕地运转一周为一个月,以十二个月为一年,同时为补“恒星月”和“朔望月”之差,又置大小月和闰月。阴历在我国历史长久,不断运用至清末,沿续了几千年,故而称为“旧历”。古代中国是传统农耕社会,依据农业消费的时节性请求,华夏祖先很早就经过观测太阳的运转,依据太阳的黄经位置在一年之内肯定了和各项农事活动亲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所以,我国的历法又称为“农历”,它其实是“阴阳合历”。  
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一样,在本人的社会演进过程中,由于祭奠、庆丰和祈福、留念等缘由,构成一年内的不同“节日”,并逐步构成与各个节日及时令相关的传统风俗。德惠地域的社会生活最初是由关内移民创始的,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季节风俗得到完好的承袭。同时由于关东的天文、气候条件及遭到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德惠地域的季节风俗也有一些本人的特性。我们回忆一下旧时德惠地域祖先们一年内的“年中行事”吧。  
立春,是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首,太阳黄经315°,其含义是开端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奄奄一息,一年四季从此开端了。立春普通在农历正月或十二月,旧时德惠地域在立春日吃萝卜,称为“啃春”,听说这样能够解春困。立春又称为“打春”,则来于旧时的迎春仪式。  
清朝以前,各中央官员要于立春前一日用纸画出勾芒、春牛像,迎春于东郊,行鞭春礼,也就是以棒抨击春牛,谓之“打春”。勾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伏羲氏四个儿子重、该、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来掌管木星的观测,东方属木,因此又称木官,也是春官。传说中的勾芒是掌管农事的神祇,其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民间以为芒神是少壮形象,手持鞭子,身着红衣,腰扎黑布,头戴草帽,脚穿芒鞋(草鞋),肉体威武,灵巧闭塞。祭奠春牛和芒神,其像及打牛之鞭都有固定尺寸。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意味一年三百六十天,五谷丰收。鞭杆长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用线麻纺就的鞭绳,染成五种颜色,分二十四段,预示一年二十四节,节节歉收。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消费,由官府出面组织的“打春”典礼,反映出官方注重农业消费,鼓舞农民勤劳耕作。这一官方仪式在民国树立后废弃了,致使于今人虽仍有说“打春”一词者,但基本不知“打春”之所云了。  
正月十五,旧时称为“灯节”。这一晚,凡墓地、庙宇、井、粮仓、碾房、磨房、畜圈、场院等处,都要送上用荞面蒸制的面灯。并且用谷糠或木屑浸油,沿通路撒放点燃,称之为“撒路灯”,以为如此可免行路者之风险。并有扮演灯官者,称“灯政司”,巡行街市。正月十五的晚上,灯月交相辉映,四处通明。男女老幼都离家出游,街上人们摩肩接踵,其乐陶陶,古称“金吾不由”[i]之夜,德惠百姓则称之为“正月十五跑百病”,置信这一晚上街游乐能够跑掉诸病,免除百疾损害。  
正月二十五为龙凤日,家里的男孩女孩都要背戴上“龙尾”。所谓“龙尾”,是把或方或圆或三角形的五色布用线串起来再缠绕到蒿杆上做成的。  
二月二是“雨节日”,各家将过年时宰杀的肥猪之头和猪蹄留到这一天食用,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天上下雨公开流,家家户户吃猪头”的谚语。并且要于这一天的早晨用柴灰在门前及院中画圆圈,圈外画出梯子形与圆圈相接,这就是“打灰囤”。圆圈意味粮食囤子,画梯子则意味着粮食歉收,囤子高大,须用梯子才爬得上去。这是祷告一年收成良好的典礼。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五,太阳黄经150°,此时关东地域天气转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端生长,农民忙于备耕。清明又是一个“鬼节日”,家家要祭祖———扫墓、添土,并于墓前焚香烧纸钱。生活于前清、民国时期的德惠县著名乡土诗人王云台记叙清明的五言律诗《清明书怀》,描画了清明现象:  
又到清明节,乡心触处多。塚[ii]田人祭扫,云脚雨飞过。薪火家家换,春烟树树和。远怀无住着,苦咏伴诗魔。  
四月十八是娘娘庙会。七八岁的男孩女孩要到庙中请道士或和尚为之留发,德惠地域民间也称为“留老毛”,这一典礼称为“跳墙”(亦有于初八或二十八行之者),意谓该儿女本应留庙出家事神,今因跳墙逃脱,遂___________得久生。  
五月初五端阳节,各行各业都休业一天。各家摆置酒宴,吃粽子。当天要于门上及檐下悬艾蒿及五色纸做成的葫芦,老幼都在头发或衣襟间挂上内充香料的彩丝小囊,谓能免灾。又提早用五色线合捻成绳,放置于屋外禁受露水。早晨起来,把五色绳捆系于脖、腕、胫、腰各处,称“拴露水线”。家中主妇要于早晨家人未醒时,用香火熏他们的耳、目、口、鼻等处,谓可免虫钻入。  
五月十三为关公单刀赴会日[iii],前一日为磨刀日。俗谓此二日虽旱必雨,德惠地域如今仍有谚语:“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由于传说关公于十二日磨刀要用到水,所以这两日肯定下雨。旧时的农业消费完整受制于天,是“望天收”,农民们在一个消费年度内关于天气的旱涝可谓是提心吊胆地关注着。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谚语,其实也是农民关于“雨顺”的企盼。但是,天气情况却并不总是满足人们希冀的,过五月十三大旱的天气也时而呈现。王云台曾以诗词记叙了当时人们忧急于旱灾近乎失望的情形,在无能为力之下,人们只能将希望寄付神灵,向龙王苦苦求雨。  
忧旱  
稽首龙王法座前,苍生疾苦已堪怜。  
愿求一滴西江水,润得人世万顷田。  
其二  
旗旛铙鼓闹烘烘,忽向西村又向东。  
叫破喉咙奔裂趾,仍然尚见日光红。  
六月初六为虫王的华诞,农户备酒肴、香椿祭虫王于庙,希冀免虫灾。二十三为马王爷的华诞,农户要以猪祭于庙,希望求得马王爷的欢心而利于畜牧。关于“龙王”“虫王”“马王”,农民们都忠诚备至。德惠县民国时期的“祈雨文”“祭虫王文”和“祭马王文”如下:  
祈雨文  
维某年某月某日某乡信士某某等,谨以酒醴香楮之仪祀于龙王之座前祈甘雨也,而祷之曰: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蒸民[iv]粒食,端赖丰年。茲则旱魃[v]为虐,浟浟山川,庆丰收其无望,忧饥馑以何堪!岂愚氓之不德,抑神怒之或干。但是好生之德,实具自天,民虽蠢然不谷[vi]神讵弃而弗怜。乞垂矜悯,下雨沛然。俾有食而复生,免沟壑之是填[vii]。神有灵其来格,民感德于无边。尚飨!  
祭虫王文  
维民国某年六月六日,德惠警察第某区[viii]信士某某谨具豚蹄酒醴之仪,净手拈香,虔心上叩于虫王神之座前而祷之曰:“神恩浩荡,赫赫厥灵[ix]。蝥贼[x]不起,螟螣[xi]不生。消蜚蝗于乌有,收蚱蜢以潜踪。使稻麦其无害,令百谷之丰收。护我稼穑,佑我苍生。不饥不馑,罔非神赐。不年不食[xii],莫非圣功。惟我下民,感德无量。为祝圣诞,具酒一钟。神其鉴之,来格来欣[xiii]。尚飨!  
祭马王文  
维民国某年六月二十三某某(宫、村、寺)信士某某,谨以香楮之仪,虔心上叩于马王神座之前,曰:“夫任重致远,故赖乎驹[xiv]骐[xv]骆[xvi]骃[xvii],而骙骙[xviii]駉駉[xix],全由于神恩庇佑。感上圣之施德,使騋牝[xx]孔硕[xxi]孔阜[xxii]。尽下民之愚,诚备牲醴。是酬是献,祀仪虽菲,实秉虔心。圣诞仰祝,惟祈垂鉴。尚飨!(以上摘录自王云台《雪泥鸿爪·卷九》)  
对所谓“虫王”“马王”的祭奠,和向“龙王”求雨一样,真实是当时消费技术条件下农民为保收成的无法之举。  
七月初七为七夕,民间传说此日天上牛郎织女踏鹊桥渡银河相会,不超越十二岁的小儿晚间在黄瓜架底下可听到其话别哭泣之音。假如七夕遇雨,世间则谓牛郎织女相见而洒泪。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一年中的又一个鬼节日,家家祭墓。慈悲团体或官府办盂兰会[xxiii],诵经超度游魂。靠水者还于当晚放河灯超度溺水者之游魂。  
立秋,二十四节气之十三,太阳黄经135°,为植物将要成熟之际。立秋时节在六月或七月,立秋日家家要美餐一顿肉馅饺子,称之为“抓秋膘”。忌食瓜果,否则会使人衰弱。旧时有谚语云:“早秋收,晚秋丢。”是以立秋时辰之早晚占卜年景之丰歉。  
八月十五中秋节,各行休业一日。各家备酒宴,吃西瓜、月饼。当晚置桌于院中,摆放西瓜、月饼,焚香上供。家主率家人烧纸放鞭炮,向月跪拜,谓之“圆月”。当天,家人如无特别事情是不可离家的,以免不祥,在外的家人也要尽量回到家中,所以中秋节也称“团聚节”。月圆人团,尽享融融亲情、天伦之乐。王云台有诗一首《中秋节前一日醉后偶成》:  
月中丹桂欲飘香,暂把秋怀付酒觞。  
不敢樽前辞一醉,缘他醉后忘思乡。  
诗人因事不能于中秋节归家团聚,无限难过之下而求一醉,以缓解怀念家乡、亲人之苦。八月十五晚是赏月佳时,但常常天公不做美———“八月十五云遮月”,就难免令人遗憾了。王云台亦有诗《中秋雨》:  
其一  
潇潇风雨近中秋,丹桂香浓和露流。  
愿得今宵云散尽,莫叫误却月当头。  
其二  
中秋良夜雨绵绵,云罨长空暗大千。  
似恐深闺增别绪,不教人见月团聚。  
其三  
今宵又到月圆期,却被云阴阻远思。  
最是恼人窗外雨,顿教剪烛忆当时。  
其四  
一天秋雨逐斜风,云掩银蟾拨墨同。  
寄语家家休待月,听残更漏总成空。  
九月九日重阳节,各学塾放假一日,学生们高登远足,意取步步高升,寓学业有成。重阳登高,成为文人雅士的一项重要远足活动。王云台有《登高》诗一首:  
佩得萸囊携锦囊,也随流俗赏重阳。黄花插鬓随人笑,乌帽凌风助我狂。共擘苔笺[xxiv]吟妙句,频斟菊酒醉寒香。游心未艾[xxv]烟霞晚,归去衣粘暮霭苍。  
十月初一又是一个鬼节日,祭扫祖墓。  
腊月初八就是“腊八”,农户混各种谷物煮为粥而食,称为“腊八粥”,也是庆丰年之意。关于腊八的俗语“大嫂大嫂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还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两句俗语很滑稽,而农民们素日辛劳操作,生活简朴,吃粗茶淡饭之情状却也描画得入木三分。  
二十三为小年,各行休业一日,各家酒宴。并以米糖祭灶,祭毕扯下“灶王爷、灶王奶奶”之像燃烧,谓之“升”了。并且“升”时还要吩咐灶神:“上天多讲好事,少说事非。”谚语“新年来到,糖瓜辞灶。童女要花,小子要帽。”表达小儿为新年行将来到而欢欣之情。  
二十八、二十九粘对联、门神与彩画,假如家中当年有老人过世,则要连续三年不粘贴对联,以示思念。这两日也是立灯笼杆之日,乡村无论贫富之家,必于院内立起灯笼杆。尔后每夜高悬点燃蜡烛的红灯笼,以示亮堂不祥之意,越富有之家,则灯杆越高灯笼越美。这支灯笼杆要不断立到正月十五的灯节之后,就是十六晚上还要点一夜,称为“点残灯”,之后才撤去。关内农家并无立灯笼杆的风俗,德惠等关东地域农家的这一风俗,是遭到满族“神杆”祭奠的影响演化而来的。  
三十上午就要“请家谱”了,把宗谱及财神、喜神之像悬挂于室内墙上。天地像(俗称天地牌)悬于室外,并于其前陈列供物,谓之“上供”。元旦,家人持灯笼、香纸,向各神方位,请财、喜各神及祖宗来家过年,是为“接神”。距祖坟茔地近者,到坟茔地接祖宗还家,而间隔远者,多在屯西南十字路口接祖宗。在接祖宗还家之前,要在院内正房门口至院大门口之间的通路上铺一薄层整棵的谷草,沿着路每隔一两米的间隔还要横放一支直径五厘米长一米半许的木棍。俗谓此草为用于饲喂祖宗还家所骑回的马,而木棍则是祖宗用的拴马桩。这草和“拴马桩”于“送神”之后才可收起。  
旧时德惠农家一年到头都是粗茶淡饭,主食为小米、秫米和苞米,菜类则是白菜、萝卜和土豆而已。但过年时家家都要准备一些大米、白面等细粮和肉菜,从年三十到初五这几天,一日三餐都摆上或大或小的筵席,尽享美食。德惠地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谷子和高粱,伪满洲国树立后有日本开辟团和朝鲜人来运营水田种植水稻。逢年过节时,农民中有些人便用黏豆包从日自己或朝鲜人那里换取大米。(日自己和朝鲜人都爱吃粘豆包,但他们本人不会做。)  
至年三十夜半子时,家人们要穿上新衣,男人到院中“发纸”,女子们也来看繁华。所谓“发纸”,就是在院中置一桌,上置供物,焚香点烛。桌北堆少许柴草,上面放置纸箔及大馒头。一旁立木架,悬挂鞭炮,同时燃草、焚纸箔、点鞭放炮。男子按辈份汇集在桌北,向南跪拜,以表送旧迎新之意,是祭天地之礼。有趣的是,德惠地域的元旦祭天地之礼还有“北城人”和“南城人”之差异。上述是自称为“北城人”的祭天地之礼,而自称为“南城人”者,则是家中男子按辈分汇集在桌南,向北跪拜。一个屯子内以至东西院的邻居就可能分别是“北城人”和“南城人”,自然各按本人的规矩祭拜。  
祭天地之时,四处炮竹声隆隆响起,烟花飞冲上天,孩子们提着灯笼满院喝彩腾跃,是农家一年最欢乐的时分。事毕,家人分赴各庙献祭。祭毕,就是新的一年了,见到尊长亲邻,要揖拜问好,相贺新喜。到家堂拜完祖宗后,还要在宗谱前依辈行先后为家中尊长叩首。礼毕即吃饺子,谓“发纸饺子”,之后少睡一会。  
正月初一,是“大年初一头一天”,早晨起来出门,要先向吉方行走,然后走向他方。男女都到族中及村内叩贺拜年,尊长要给儿童压岁钱,多寡不等。正月初二是送神日,当晚,家长率家眷在宗谱前焚香纸,叩拜毕,提灯携纸酒,来到屯西南十字路口,焚纸叩拜。是为“送神”,即送祖宗回还地府,但财神、喜神不送。送礼环节上又有“北城人”和“南城人”的差异,“南城人”于初二晚送神,而“北城人”则初三早晨送神。至于“北城人”和“南城人”的区别如何构成,当是与各自关内的祖先有关吧。  
旧时德惠地域还有一项比拟有意义的风俗,自年三十日至初三,晚间睡觉是不能脱衣服的,听说脱衣就亵渎神灵了。  
初五为“破五”,妇女忌缝纫。德惠地域妇女还忌讳正月里做絮棉被、棉衣一类的针线活,俗传这样就会有“续姑娘”(女儿逝世,女婿续娶的妻子称为前岳父岳母的“续姑娘”)。  
初六,迎新年的欢庆完毕,各类店铺开业,商人开端买卖,天将晓时焚纸香、放鞭炮,旧谓“开板”。初七、十七、二十七共为“人七”之日,俗谓这三日的晴阴风静分别主少年儿童、壮年人、老年人一年内顺适发旺与否。  
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消费生活方式疾速变化,社会的思想文化体系发作宏大变化,传统文化遭到猛烈冲击。在德惠地域,些许旧时的季节风俗还保存着,但大局部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以至关于季节风俗的传说都少有人知了……  
二、德惠地名故事  
地名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天文、经济和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经过故事传说演绎地名的来历,对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维护城镇化进程中处于濒危状态或行将消逝的文化遗产意义深远。《德惠文化》特开拓专栏,刊发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记载德惠历史风貌和时期变化,留住我们的乡愁,找到回家的路。  
一个由官名演化来的屯名———乡家窝堡  
在德惠市岔路口镇毛家油坊村西北有一个叫乡家窝堡的自然屯。这个屯为什么叫乡家窝堡呢?关于这个屯名有两种说法:在清朝道光初年有一户姓张的从山东逃荒来此定居,开端时曾搭窝堡寓居,人称张家窝堡。后来,张家的家业越来越大,窝堡也开展成了屯落,并且张家有一人在乡里做乡约,(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担任传达政令,调解纠葛,相当于乡长。)故改称乡约窝堡,后习气称乡家窝堡。另一种说法是说当年张家在此处开了一家香油坊,消费香油,所以人称香油窝堡,后来讹称乡家窝堡。  
由水产生的地名———大泡秀村  
在菜园子镇北部有个大泡秀村,至于大泡秀这个名字的来历很多人都弄不明白。此处为清朝嘉庆年间开发,此处刚一开发时,遍地水泡,且饮水均为“锈水”,当时人们将这个屯子称为大泡秀。屯子左近有一条沟,居民称其为“泡锈河”后协音为“泡秀”。德惠建县时的地图上尚有此屯,1938年的老地图上也有大泡秀屯。后来,此屯名因与姚秀屯音近遂为姚秀屯所取代。此地建村时又名命为大泡秀。  
潮沟的来历  
菜园子镇境内有一条南北贯串全境的大水沟,当地人称其为潮沟。潮沟实践上为饮马河故道,此地刚开发时,无堤防,每逢涨大水,大片平地地被淹,因水流不稳,河流经常改道。此沟因涨水后河流改道而留下的旧河道,故称潮沟,即由河水涨潮构成的沟。在团结村内的潮沟沿屯,也因而沟而得名。  
一个来源于古墓的屯名———烧锅坟  
在五台乡狼洞村后有一个叫烧锅坟的自然屯,该屯建于嘉庆中期,因当时赵姓财主住于烧锅街,他家把故去的祖先都埋在此屯左近,故得此名。另据《德惠税监局所辖税务局概要》(1936伪康德三年四月)第十五章记载:“县城东南三十五里、五台街后有一古塜、因五台街曾开烧锅故名烧锅坟、四周约四丈余、高可七八尺、此坟至拓荒移民以后曾经百二十年之风雨腐蚀、较之寻常坟盘犹大数倍、惜无碑碣墓志可供参稽、吾人于望风怀古之余、惟有茫然凭吊而已。”可见烧锅坟是先有坟,后因在此开烧锅,而得名。  
苇咀子村的真实来历  
在夏家店街道有一个苇咀子村,此村又有前苇咀子、后苇咀子两个自然屯。苇咀子屯于道光初年建屯,当时该屯西部平地是一片苇塘荒草,未经开垦,因东靠小山咀,故名苇咀子。据最近考察,自大青咀至达家沟,沿山脚下路从南至北共有五个突出的山咀。依次为大青咀、二青咀、三青咀、四青咀,而此山咀位居最后,俗称尾咀子(即最后一个),人们为烦琐,通写成未咀子;东北陷落时期,伪政权对一些地名实行文化浸透,如将大家沟改为达家沟、单城子改为丹城子等,遂将尾咀子改称苇咀子。加之此屯西有一大片苇塘,遂通称为苇咀子。1981年地名普查,也认定为苇咀子。  
三、德惠市的春夏秋冬风俗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前期,我在德惠城渡过了童年、少年时期,固然小城陈旧生活贫苦,但留下的却是无数美妙的记忆。  
春  
县政府(县人委)院内办公楼前有一棵大柳树,居民们都称其为“报春树”,每年春天总是抢先绽出嫩绿的锥芽,报告春的信息。接着,春风吹拂,春雨飘洒,散落在居民院子里的樱桃花、杏花、李花、海棠花相继开放。高处望去,灰黑色的屋顶周边的院落里,鳞次栉比地缀着片片淡粉色、白绿色的花团,有如天空散碎的云朵,花香洋溢全城。各色美丽的鸟儿,三五成群地站在树梢上、屋顶上、电线上婉转歌唱,南来的燕子开端衔泥做窝,盖在屋顶上半尺多厚棉被一样的积雪,在春光丽日的照射下开端无声地缓缓消融,雪水从雪层的底部沿着房盖外表一滴一滴地从房檐处滴下,太阳西下时,气温开端降低,水滴边滴边冻,构成根根冰溜,越来越长,一条挨着一条,侧眼望去,屋檐下像横挂着一条长长的,剔透晶莹的大梳子,户户人家、条条街道概莫如此,构成一幅美丽的市井图画,一道绚丽耀眼的街区景观。  
德惠城区西高东低,雪水沿着全城贯穿的土阳沟或砖砌阳沟逐步聚集流向东六道街的石砌的大阳沟和东七道街的矫家大坑沿,然后二者再汇到一同,向太兴方向的河沟里流去。阳历四月,尚属东北的早春时节,正值万物复苏之时,来自西北的风吼叫着刮了过来,在大约十多天的时间里,简直天天刮着5—8级的大风,由于小镇四周都是黄土堆成的城墙,城内街面全是黄土、沙石和煤灰铺就,院子里也全是土质空中,狂风一同,便黄尘蔽日,飞沙走石、树摧枝折。街路两旁高大挺拔的杨树,被吹得前仰后合,呜呜嚎叫,砂粒吹打到窗纸和窗玻璃上发出噼里叭啦的声响,不坚固的草屋顶或黑铁皮房盖常常被整个掀翻在地。走在路上的学童简直人人都戴着一副风镜,避免沙土迷眼或看不清道路,成人也大多戴着风镜,这成为德惠春日的一道景色。小孩子常常被吹得站不住脚,不由自主地随风而跑,有的痛快趴到地上,等候风力变小的时分再走。  
每当风力到达六级时,一商店斜对过现济生医院位置的二层小楼(五十年代时该楼是一个副食商店)的尖顶上便插起一面蓝色的小旗,这是由消防队挂出的“制止生火”的标志,当时的居民都会严厉地恪守执行,街道、居民组也都出动人员巡回监视,避免发作火灾形成严重结果。  
季风过后,风和日丽,一派春光。孩子们开端把活动的空间从屋内的土炕上或家门口,移到街道和周边的地步,或折一条柳枝做一只小笛,衔在嘴上嘀嘀地吹着;或挖一篮小根蒜、曲麻菜、芨芨菜之类回家蘸大酱佐饭;或带上一只弹弓几盘夹子到小树林打鸟;或自制一只简易风筝到开阔的中央放飞;或爬上榆树把枝梢折断扔下来,公开的孩子们便一把一把的撸下榆树钱,可劲往嘴里塞;或跑去天桥上,趴在天桥木栏杆上看火车,看得如痴如醉久久不肯离去;或跑到铁道南看苏俄人留下的东正教堂(喇嘛台)、火车头库、大兵营、冰窖和毛子坟。  
夏  
东北春脖短,刚刚脱下棉衣,一、二十天功夫,便换成了单衣,街道两旁的杨树、榆树、飞刀树(飞刀术是俗名,学名槭树、枫树、唐槭树、糖槭树。现德惠战争路两侧有栽种)长满了叶子,绿油油,鲜嫩嫩的。  
一道锃亮的闪电撕裂天幕,接着便听到“咔嚓嚓!”一声响雷震落大地,一场大雨过后,夏季降临了。  
小城固然陈旧原始,但夏日里多了绿树、花草、庄稼、蓝天、白云入眼,有蛙鸣虫叫、雨敲雷震入耳,有花香、草香、瓜菜香入鼻,激活了感官,人们焕发了活力,小城活泼起来。  
我们那群孩子们,夏日里游玩最好的去处是县人委(县政府)的院内(如今惠新宾馆、老武装部、人防办及其家眷楼所占领的长方形区域),当时院子很大,里面除了旧政府留下的一个几百平米的二层办公楼,一、两栋职工宿舍,一块养马车的中央(后来变成了汽车库)之外,还有一个篮球场地、一口水井和三、四间左右的门房,东南角很大一块中央全长满了树木,生气勃勃,浓隐蔽日。该院周围用铁刺篱围起,老百姓随意出进,水井随意挑水,是一口甜水井。  
孩子们常在这里抓蚂蚱,玩捉迷藏,玩枪战。篮球场地上常搞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篮球竞赛,孩子看球兴致很浓,只需晓得或碰到,简直场场必看,记得当时比拟“著名”的队员有银行(还是税务局?记不太准了)的曹国志,他机警灵敏,投篮准;农具厂的小郭,擅长急停跳投;四中的李永新教师,他体魄强健,身高接近一米九……其他都忘了。参与篮球活动的还有县体委的干部陈志勇指导,经常担任组织者或裁判,他是上海人,无论他上海味的普通话,还是他白净的面孔,他胖瘦适度的身体,他整洁的穿戴,他的举手投足,都显显露文雅而神秘的南国都市风范,都令人们特别是姑娘们投以异常的目光。  
封锁着德惠旧城的城墙沟,是德惠的护城河,不要以为这只是一条人工挖出的干涸的小沟,其实他既有范围又水量充分,水面宽度可达六、七米,沟深也达二、三米。夏季降临,水中的各种生物开端长大,其中尤以蛙类群体最为强大。入夜,幽蓝的天空缀满闪亮的星星,街路上人迹渐稀,更深人静。可偏在此时,近二十里长的环形护城河中响起了蛙鸣,开端是一声两声,然后十声百声,继而千声万声,无以数计的青蛙围着小城同时鼓噪,像一个范围宏大的合唱团在盛大献唱,声音之响亮,阵势之庞大,让我终身难忘。这是德惠小城早年的一大特征。  
仲夏,水清蛙肥,孩子们用一根长竹竿,一端绑紧一段粗铁丝,铁丝头磨尖,做成一个蛤蟆钎子,三五人来到城墙沟边钎蛤蟆,蛤蟆普通喜欢蹲在岸边的矮草中,看准了,一钎子扎下去,钎子从背部扎进去,从腹部穿出来,便把这只要益动物搞个眼透,待抓到多只后,就地用小刀开膛,拽出内脏,塞进少许盐粒,用葵花叶子包好,找根马莲在中间缠好系上,捡些干柴就地点火,再把包好的几只蛤蟆重新穿在一个钎子上,放在火上烧,边烧边转动钎子,不一会,鲜香的蛙肉味便飘了出来,大家的口水也随之流了下来,烤好后,每人分上一、二只,便大口大口地呛起来,对这些缺油少肉的孩子们,这是绝佳的美味,大家乐此不疲。  
孩子们还常常来到离德惠城三、五里地的北甸子,在甸子地毯般的草地上摔跤,在左近高梁地里打乌米,抓蝈蝈,还躲在与瓜地相邻的苞米地里,趁看瓜老头不留意,立刻窜进瓜地,摘两个大瓜就跑回苞米地,几个瓜下肚之后,每个人便都挺着鼓鼓的小肚子,凯旋而归。  
夏季吃甜杆儿是德惠街里孩子们的一项重点消费项目。这东西既好吃又廉价,花上一、二分钱买上一根丈把高的甜杆,够你享用小半天。还有很多孩子应用暑假和周日的时间,到饮马河桥左近的地步里去批发甜杆,回到城里来卖,挣几角零花钱。可这钱挣得并不容易,从家中到饮马河桥八里地,回来要扛三、五十斤重的甜杆再走八里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能接受得了吗?我当时也去过两次,后因既无力气又不会叫卖而作罢。卖甜杆的大多把成捆的甜杆高高地戳在地上高声叫卖,有每根五厘、一分、一分五、二分几档,也有卖二分钱三根、五分钱三根的,视粗细高矮而定。卖者除了少数用肩扛着走街串巷的外,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央街与四道街交汇处,下午三、四点钟光景,买卖者陆续打道回府,四道街口空中上全是甜杆穗子、叶子、皮子、渣子,当年随手弃物简直是全体居民的恶习,也无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盛夏之后,人们企盼了一年的香瓜陆续上市。农民赶着装满香瓜的马车来到德惠,在东二、东三道街,离中央街较近的中央,找个靠墙的空地停下,边卖瓜边喂马、饮马。为了避免水分蒸发,农民们总是把大量新颖的蒿草盖到瓜车上,这样瓜香便和蒿草带有山野风味的野香一同扩散、飘远,像一位俊美清纯的东北村姑身上分发的体香。晌午过后,瓜卖完了,马喂好了,车老板长鞭一甩,打道回府。但马车停处,却留下了一片深浅不一的马蹄窝,蹄窝里寄存着一汪马尿,马粪蛋子也是一堆堆的散摆在那里,有的还袅袅冒着热气,这就又给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气息元素,最后小城的夏末飘散的便是瓜香、蒿草之香和马的排泄物的混合气息,是小城的典型性气息,标志性气息,骄阳一晒,水气蒸腾,这滋味便愈加浓烈。  
夏季是妇女们繁忙冬装的时节,那时家庭孩子多,一家有老少三辈六、七口人,七、八口人的很平常,一切这些人口每个人的棉袄、棉裤、棉被、棉鞋都要拆洗重做或买布新做,这些活常常落在家中一个女主人或婆媳二人身上,工作量极大。其中大多先从做棉鞋开端,由于它工序多,做得慢。先用拨勒槌子打麻绳,用来纳鞋底和绱鞋,还要用旧布打格布,把旧布块用浆糊一层层地贴在一块面板上,共贴五六层左右,晒干后揭下来,就做成了一张格布。再把四五层格布剪成鞋底外形粘在一同,用麻绳一针一针地纳出有一定厚度的、坚实耐磨的鞋底,然后再制造单层格布加絮棉花的鞋帮,最后把帮、底绱在一同,棉鞋便告做成。一家七、八双棉鞋做成需二、三个月的时间。夏日的黄昏,六道街两旁的唐槭树下常常坐着三五成堆的家庭妇女,边纳鞋底边扯着娘儿们的悄然话,时而会传出女人们淫邪的笑声。然后是拆洗棉被,趁着最热不需盖棉被的时节,要抢着做完,这过程中有拆、洗、浆、槌、弹、絮、行、缝等环节,每人一套被、褥、枕头,工作量也不小。最后是棉袄、棉裤,也需拆、洗、弹、絮、行、缝几步,难度最大的是缝,需求千针万线一针不落地把各裁片连成棉衣,还需系蒜扣、锁扣眼,十分费事。孩子们长得快,旧棉袄棉裤常常变小,不能再穿,又舍不得花钱做新的。这时便找块颜色相近的旧布,将两个袖口、上衣下摆和裤脚口处再接上一圈,但这样的棉衣就不太美观了。碰到懒老娘们儿真实做不完,便用马莲根刷子蘸水把孩子们棉衣胸前、袖子,屁股蛋,大腿膝盖处由鼻涕、饭菜汤、灰土等渍成的一层油亮的嘎巴“咔、咔”地刷去,凑合着再穿一个冬天。  
秋  
第一场秋霜的来临,庄稼中止了生长,秋天正式来到了,秋收同时开端,农民进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小城里的人们也繁忙起来,主要的活计都是盘绕着冬季的“住”和“吃”而停止的。  
那时家家住火炕,火炕一年一扒,掏出里面积存将满的坑洞灰,然后重新盖好,抹上泥。住土房的人家需求一年一抹墙,避免零落松懈处进风,有土墙院落的人家还需扠墙,有时是查漏补缺,有时需推倒重来。有的人家还有修猪圈,托坯等活计。再就是各家都要把旧窗户纸撕掉,重新糊上一层新的,再在新窗纸上刷涂一层豆油,以增加点透明度,一切的窗缝、门缝都要用纸条重新糊一遍。  
这阶段,德惠周边各处的黄土城墙繁华起来了,人们纷繁前去取土,有用小马车的,有用手推车的,有用土篮扁担挑的,特别是节假日和每天下班后,全镇人处于一片繁忙之中,那繁华的局面至今难忘。黄土城墙就这样一年一年地矮了下去,直到消逝。  
盘绕吃的,一项是冬贮菜。那时的冬天没有一颗新颖青菜上市,只好各家储存一些,存贮的种类以大白菜为主,其次是土豆、大葱,再次是萝卜。其它种类根本没有,普通人家白菜约贮500—1500斤,土豆二、三百斤,大葱百十来斤,萝卜几十斤,可寄存于柜底下或某墙角阴凉处。更有很多人家为多贮些菜特地挖一个菜窖,容量既大,保鲜效果又好。  
再就是腌菜,腌菜分腌酸菜和腌咸菜。腌酸菜只运用白菜来腌,将一堆白菜摘洗洁净,有的事前将白菜焯一下,然后一棵挨一颗地摆入缸中,随摆随撒盐,装满之后,上面压上一块石头,注入热水,封好口即可,普通一个多月之后,美味的酸菜便可食用了。腌咸菜也是家家必做之事,大多以芥菜疙瘩来腌,也有腌萝卜的,腌黄瓜的,腌雪里蕻的,咸菜普通用坛子为容器,有的一家人运用三、四个坛子腌不同种类的咸菜,如今腌咸菜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了。  
第三项是晒干菜,晒干菜也是为处理冬季缺菜的问题,种类呢,红尖椒不用说,还有干白菜、西葫芦条、黄瓜片、萝卜干、土豆干、茄子干、豆角干等,这些都是调剂冬季饮食的好东西。  
还有一件事就是秋拣,秋拣分拣粮和拣柴两种,当时镇内很多家庭主妇都没工作,绝大多数人都参与过秋拣活动。  
拣粮是在粮食作物被割倒,其果实首先被割(掰)下拉走,然后社员们又翻找复查一遍之后,这块地便对外“开放”了,允许城里来的人进地拣拾被落下的粮食。于是人们便蜂拥而入,每个杆棵堆都得被翻动过几十遍,普通家庭一个秋季能拣拾二、三十斤到百八十斤粮食不等。拣来的苞米磨成苞米面,高梁磨成高梁米,谷子留着喂鸡,黄豆留着下酱。  
拣柴用以烧大锅、烧炕用,这样能省下不少煤钱。拾来的柴分两种,一种叫毛柴,像豆叶、苞米叶、玉米秆、高梁叶、高梁杆,谷草等,这样的柴燃点低,不扛烧,拣这种柴需求用粗铁丝自制一个搂柴耙,沿垄沟走,边走边拖着耙子搂。另一种叫硬柴,如豆棍、麻棍、向日葵根等。这类柴硬度大、密度大,熄灭时间长,但拔起来费力。上小学的时分年年拔豆棍,交给学校用来做教室办公室点炉子的引柴,由于人小手小没力气,便从家中带把钳子,比直接用手拔强多了。有时学校也会统一组织学生去周边乡村,拣粮拣柴撸草籽,称之为小秋收。  
待到人们把这些活计忙完之后,雪花飘但是至,严冬降临了。  
冬  
儿时对冬天的最深记忆是四个字:雪大、天冷。  
一场接一场的鹅毛大雪,把世界打扮得白茫茫的教员率领孩子们拣秋一片。树上、屋顶上、院子里、街道上四处是雪,厚厚的雪。本来陈旧灰暗的小城此时似乎变成了一座童话中的城堡,显得圣洁而纯真。  
六道街上,雪一场一场公开,人、车一次一次地踩踏、碾压,到最后便构成了二、三十公分厚的坚实的冰雪层,当时也没有环卫工人,没人清算。待到来年春天,冰雪层又消融成水,将整个街道搞的泥泞不堪。  
大雪纷飞之日,是孩子们的快乐之时,他们打雪仗,从地上捧起一抔白雪,攥成球状,向对方抛打,有时被打得浑身是雪。堆雪人也是孩子们热衷的游戏,我们院里的几个年岁相当的孩子,每当一场大雪降后便玩起堆雪人的竞赛,每人堆一个,看谁堆的好。孩子们玩得极端认真,都跑回家去取来铁锹,炉铲,做眼睛用的煤块儿,做鼻子用的胡萝卜,红辣椒,有的孩子还把大红萝卜切成片,以便用红萝卜皮当嘴用,几个雪人堆好之后,大家都很观赏本人的“作品”。大人也了解孩子们的心,历来不去毁坏这些雪人,下一场雪到来时,前一批自然下岗,一批新的有创意的雪人上岗了。  
冬季好玩的东西除了雪还有冰,镇内有低洼易于存水的中央,冬季遇冷结冰,冰面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如当时的姚家大坑沿,矫家大坑沿,西五道街粮食库左近也有个水坑,当然城墙沟是最大的冰面。五十年代实验小学、四中、三道街人民广场等处每年冬季都浇人工冰场,这样的中央能及时清雪,并能经过浇水经常维护冰面。玩的项目主要有滑冰(速度滑冰和把戏滑冰两种)、踢冰球、抽冰猴、冰爬犁、打出溜滑等。早年滑冰的练习冰刀都是不带鞋的,而是将冰刀固定在一块鞋底外形的木板上,然后用细绳将冰刀绑在穿棉鞋的脚上,即使是这样的刀,个人家具有的也很少,学生玩时大多是到学校借冰刀,这样玩滑冰就遭到了条件限制,加上玩滑冰还受时节场地限制,所以真正玩滑冰的人并不太多。但德惠的滑冰是相对展开较好的,在地域、省、全国都曾取得过一些较好的成果,缘由是当时县体校担任人齐云峰教师亲身教授,他做事认真、管理严厉、锻炼科学,我的同窗于生在他的指导下就曾取得过全国滑冰锦标赛少年把戏乙组第五名的成果。所谓踢冰球就是一群孩子分红两伙,在一块较大的冰面上各自用砖头摆出一个大门,再找一个冻土豆、冰块儿或马粪蛋儿做球,像踢足球一样踢着玩。玩爬犁找些小木板钉成一个爬犁,它可两个人玩儿,一个人坐在上面,一个人拉着绳子跑;一个人玩就是坐两只木把铁尖或细钢筋一端磨尖的钎,坐在爬犁上双手握钎向后扎向冰面,爬犁便滑向前方。常玩的项目还有抽冰猴等。  
五十年代德惠的冬天出奇的冷,人们走出家门,很快胡须上、眉毛上,帽耳上,便结满霜花。假如不戴手套去摸室外的铁制品,很可能手上就被粘掉一层皮。在学校里上课,很多孩子的手都被冻,肿得像小馒头,有些还生了冻疮。孩子们的脚常被冻得又疼又麻,教师不得不讲一会儿课叫大家“一同跺跺脚”,又讲一会儿,“再跺跺脚!”过去房子陈旧,门窗不严,保温性能不好,冬季取暖主要靠炕散热,好的人家生个地炉子,差点的就是一铺炕。没事的人整天在炕上坐着或躺着,就连吃饭也是用炕桌,大家坐在炕席上一同吃。孩子们放学回家后赶紧脱鞋上炕去烘热已被冻僵的手脚和身体。晚上睡觉刚躺下时觉得屋里温度尚可,但睡到后半夜时,炕也逐步凉了,室内的炉子也熄火了,里冷得像冰窖,普通人谁也受不了。人们便再找出一些旧被盖在上面,然后把每个人脱下的棉衣棉裤也压在最上面,这样才干勉强过冬。早上起床时需一个人先起来把炉子点着或把炕烧热,这个人需求从接近37°的被窝爬出来,接受室内零下10°~20°的温度,再穿上冰凉的衣服,谁都禁不住打个冷战,那滋味是相当难受,遭罪呀!  
冬天小城最壮观、最常见的景致是乡村前来送粮的大车。五十、六十年代入冬至春节前德惠镇的一至六道街及中央街上,四处都是送粮的马车,一辆挨着一辆,从五湖四海一齐向粮库会聚,从粮库门口开端,排出一、二里地的长队,等候验等、过磅、入库,你出我进,连续不绝。  
入冬后的清晨四、五点钟,小城还沉浸在黑暗之中,送粮马车的队伍便从县内各村镇涌进城来,立即突破了小城的宁静。马路上积雪无人清扫,多场大雪被层层碾压,构成半尺多厚的雪层,于是马蹄踏雪声,铁箍木质车轮碾雪声,马的嘶鸣声,车老板的呼喊声,长鞭甩空的炸响声,马铃哗哗的摇响声,混杂交替,此起彼伏,奏起了小城冬日的交响晨曲,响彻全城。早年乡村的土地、车马都归个人一切,车马的好坏是日子贫富的主要标志之一,从送粮车上便可一眼区分明白。好人家的马膘肥体壮,高大孔武,毛管油亮,踏地有声,马具奢华,铜铁见光,串铃彩饰,一应俱全。其车也是板材筑壮,工艺上乘,承载力强。其人(指车老板)则更为显眼拉风,长毛大号的狗皮帽子,羊绒衬里的大手闷子,棉袄棉裤之外再套一件无布里布面的又软又厚的裸羊皮大衣,脚蹬一双全牛皮靰鞡鞋,棉絮般柔软的靰鞡草毫不掩饰地暴露其外,或脚蹬一双高腰大毡靴。这种车老板进城之后,为展示其风姿,常常背倚粮袋,站立于车辕之上,翻开羊皮大衣的两襟,借着车速便有阵阵小风从其身上扫过,引得狗皮大帽子上的狗毛、皮衣里上的羊毛纷向后掠去,老板再把长鞭向空中甩得山响,那形象,那场景,真是风华威武,看得城里的婆姨都忍不住啧啧咂舌,这场景若被车老板瞥见,便会回敬一个淫邪的笑脸,然后把鞭子甩得更响。穷人家送粮则是破车瘦马,穿件旧式斜襟棉袍或打了补丁的破大衣,腰间再扎一麻绳以求保暖。  
送粮的车马喧哗之声,惊起了城里熟睡之中的老妪少妇,她们赶紧穿衣下炕生火做饭,男主人则立刻挑起水桶去一里地外的甜水井排队挑水,孩子们也都被轰起来洗脸、梳头、叠被、倒尿罐,还有倒泔水、清扫鸡窝,根除满院子冻鸡粪和头天晚上孩子们拉的冻屎撅子、倒炉灰、扫院子、清雪。  
进入腊月之后白皑皑的东北小城便开端闻到了春节的气息,并且一天胜似一天,年味越来越浓。五、六十年代德惠最繁华的商业区在西五道街从中央街向西约150米长的一段,以及现明珠胡同从苏宁电器到六道街一段。春节前这个路段的街面上全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床和地摊,五湖四海赶着大车来置办年货的乡村老乡们一股一股的向这里会聚,越来越多,总长缺乏二百米的狭窄路段上,常常涌动着成千上万的采购者,构成了人的海洋,声的海洋,年货的海洋。  
转眼元旦到了,家家忙着贴春联,春联没有卖现成的,全是本人写或求人写。除春联外,屋里炕对面的墙上还要贴上“抬头见喜”四字竖条,猪圈贴“肥猪满圈”,鸡窝贴“金鸡满架”。贴完春联贴年画,年画的题材有大胖小子、戏曲故事、民间故事等。屋子里几天前曾经把棚和墙都用报纸或“窝子纸”糊好,炕席也换了新席,屋里亮黑糊糊的。下午,子子孙孙们全都会聚到老人家中,很多人家需摆上两张炕桌以上,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酸菜血肠、蒜苗炒鸡蛋、白菜炒肉片、土豆挂浆、蒸五花肉,糖拌红心萝卜白菜心、炒粉条等都是年三十常常上桌的菜品。小屋内充溢了喜庆欢乐的氛围。早年的鞭炮种类很少,只要小洋鞭,大洋鞭和二踢脚(双响子)等三、五种,个头也小得多,包装更差,即使如此,每家人买的鞭炮总量都不太多。但氛围却很浓,年三十儿晚屋里屋外四处点灯,孩子们东家西家跑个遍,很多人彻夜不睡,人人脸上都写满了真诚的笑意。  
元宵节过后,天气渐暖,积雪开端断断续续地消融,春天要来了。  
四、德惠新年风俗是什么?  
德惠市从属于吉林省长春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中部腹地,处于长春市、哈尔滨市之间,东隔松花江与榆树市、舒兰市相望;西与农安县交界;南与九台市、长春市相连;北与扶余市毗连。辖4个街道10个镇4个乡,幅员面积3435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943695人(2009年)。2013年,德惠市完成地域消费总值359.7亿元。  
新年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黎明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巧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愿。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时间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不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妙祝福。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纸炮。这天相互访问,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所吃的东西,如:百事大吉盒儿,由柿饼、荔枝、龙眼、栗子、熟枣等装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纸不时至丈余,供于祖前,谓之“阡张”,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门口,疾呼接贴,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数无须和主人面谈。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依照旧的习气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往常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是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灯一向集中于前门内的“六部”,叫:“六部灯”,以“工部”的灯最为人称道。冰灯,飞禽走兽、世间百态,制造得十分工巧。  
五、德惠市结婚风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德惠市人结婚没有“高价彩礼”之说。聘礼,只是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肉、羊肉、鱼、布匹、面条、油条等等之类的东西而已,当然不是很多,都是风俗约成的,有规范和规则的,很少有送钱的状况呈现。好点的男方家里,有个自行车、收音机什么的就是很不错的人家了,房子是土砖或红砖瓦房(乡村)。若哪家男方有个上班的或是城市户口,这种状况是十分稀罕的,这样的男方家里不愁找不到各方条件都好且漂亮的媳妇的;若男方是城边郊区的菜农,是个吃袋子粮的,哪怕他是个残疾病人,也能很轻松地找到乡村户口中年轻貌美漂亮姑娘的,那时的菜农户口很吃香!当然,城市户口更吃香!  
女方出嫁是有陪嫁规则和规范的,嫁妆就是被子、床单、衣服、蚊帐、鞋子之类的。那时都很穷,人们能吃饱饭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家了,双方请求都很简单的。那时人们思想很单纯的,若哪家有收到高价聘礼,会被人说闲话的,会说是女方家在卖女儿,这样的状况若让外人晓得,女方全家会感到脸上没有光荣的。  
那时的人们在感情方面很传统的,婚后普通幸福美满,简直没什么离婚的。那时结婚的,有的后来在变革开放时当了很大的老板、厂长或是官什么的,他们中也是很少有离婚的,普通和原配相亲相爱过一辈子,能够说是“男耕女织”,夫妻恩爱,都是盘绕着家在努力地、好好地运营着的,真的是“原生态的”感情,“原生态的”家!  
九十年代以前到往常,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婚俗、嫁娶、彩礼发作了基本性的变化……如今男女们的择偶规范,主要是以有没有金钱、有几作为择偶的重要的或者说是独一的规范,其它都是扯谈。若是乡村人,你家若有一栋小洋楼(郊区的)或者是市区内有套房,再加上有辆轿车,有点存款,这样的男的很容易找到心满意足的媳妇的;假如男的有个行政事业单位稳定的工作,在城市或乡村都很容易找到心满意足的媳妇的;其他比拟穷的家庭,还是很难找到对象的。当然,其完成在结个婚很不容易的,普通会动用上一辈的终身的积存的,动不动就是要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  
如今有的女方家里对其女儿出嫁密码标价,少一个子都不行,实则就是婚姻买卖,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元、几百万元不等,当然这说的只是少数状况,他们也觉得不到有什么不光荣的;有的男、女双方打着恋爱、结婚的幌子四处骗感情、骗钱,操这种职业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年轻男、女对感情持开放态度,结婚后不行就离或再换……老一辈那时以为婚姻中不可思议的事,如今的人们看来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六、德惠市饮食风俗  
1、豆捞:德惠特征美食,食材多样、滋味鲜香。豆捞是一种火锅美食,取自都捞谐音,意为捞财、捞福、捞运。豆捞的吃法相似于我们传统吃的火锅,因循涮、捞吃法。  
2、锅包肉:锅包肉用猪里脊肉和淀粉,经两遍油炸而成,一炸熟,二炸色,出锅时汁并着以香菜装点。外观红白相间,肉质外焦里嫩,酸甜可口。  
3、手擀面:口感筋韧,面香浓郁,营养安康,强身养胃手擀面制造烦琐,可随吃随煮,浇菜带汤均可,特别适合小孩及老人食用,是全国人民最普通的一种家常便餐。面条劲道、汤汁鲜美。  
4、酸菜火锅:德惠特征美食。酸菜火锅是以酸菜丝、猪里脊肉,牛里脊肉等食材制成的一道菜品,味美汤鲜,爽脆可口。  
5、葱油干豆腐:干豆腐切细丝,焯一下,葱丝、辣椒油放在干豆腐之上。炒勺放一匙豆油,烧热,倒在葱丝之上,加精盐、味精,拌匀即可食用。滋味鲜香、口感微辣。  
6、酱骨头:依据主料的不同有酱脊骨,酱排骨,和酱棒骨。这几种原资料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经得起长时间的炖煮而肉质不会发柴,肉质紧实,酱香浓郁,肥而不腻,回味悠长。  
广告管理-720PX*80PX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指迷居士QQ号